大脑天生就有偏向性,习惯以偏概全。这或许听起来是坏事,因为我们马上联想到种族、性别、性向、年龄,或是导致不平等对待或阶级特权的那种个人偏见,但我指的不是这一类「偏见」。我指的「以偏概全」,是人脑不会对它接收到的所有资讯一视同仁。事实上,你也不会。或许你喜欢绿色胜过蓝色、黑巧克力胜过牛奶巧克力、深层浩室或乡村音乐胜过古典乐。你大概想得到各种理由解释自己的偏好(你的过去、经验、关系等),但是谈到大脑运作的方式,造成大脑以偏概全的原因多半是演化的压力。
举例来说。人类的视觉比嗅觉灵敏,但狗的嗅觉却比视觉灵敏。为什么?几千年前,我们的祖先要存活下来八成仰赖视觉胜于嗅觉,我们的狗朋友则刚好相反。猜猜看你的大脑有多少部分贡献给视觉?别忘了除了视觉,大脑还有很多其他功能。百分之五?百分之十?百分之二十五?
答案是百分之五十。
你的大脑有一半都贡献给一件事:视觉感知。所以,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:你的大脑偏好视觉线索胜过于其他感官线索。但实际情况甚至比这更加极端。
现在请你抬起头片刻,头部和眼睛对着前方。这就是你的「视野」,亦即你在任何时刻都看得到的可观察范围。对拥有一双正常眼睛的人类来说,这个视野大概是两百度。所以如果你在周围画一个三百六十度的圆,你能感知的范围只有这个圆圈的一半多一点。而你的视觉最敏锐的范围,就在你的视野正中央。这个小小楔形是你唯一能达到视力1.0的范围。我说它「小」,意思是真的很小。从你能感知到的两百度视野来看,你的视觉高敏锐区只占了两度。
试做以下动作:把两只手往前伸,然后举起两根大拇指并排,互相触碰。两个指甲并排的宽度,大概就是两度—你的高敏锐视觉区就只有这么一小片。假如你不相信我,试着慢慢把拇指分开,同时保持视线平稳。很快你就会发现视线变模糊。若要两只拇指都保持清楚鲜明,你的视线就得来回移动,基本上就等于一次又一次快速变换视野,好让每根拇指短暂停留在视野中间。
那么,那两度的高敏锐视觉区呢?大脑视觉皮层里的细胞有五○%都在处理这两度的讯息。之所以指出这一点,是为了解释大脑随时都在以偏概全。无论你正在做什么,大脑都偏好视觉资讯,尤其是视野正中央的那一小片范围。位在那两度珍贵范围内的事物,呈现在你的脑中,都会显得特别巨大而强烈。
同样地,身体感知在脑中的呈现也高度偏颇。有件事你应该不会太惊讶。我们指尖上负责触觉感知的神经元比前臂多很多。你比较想用哪个部位去摸可爱小兔子的软毛,指尖还是手臂?现在伸手摸一摸有纹理的东西,例如毛毯、你的毛衣等等。先用手背抚摸看看,再用指尖抚摸看看,留意两者的差异。这就是你跟大脑「偏见」的第一类接触。跟手的其他部分或手臂相较,指尖触碰毛衣时会触发更多神经元。
(本文摘自《颠峰心智》/大块文化)
【内容简介】研究指出,我们错失了自己的大半人生。为什么?因为我们没有专注投入生命。从不断发出声响的手机、动态消息的诱惑,到大脑中无所不包、不断扩大、紧追不舍的待办清单,人类的专注力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。因此引发的专注力危机愈演愈烈,导致我们时常觉得脑袋一片紊乱,模模糊糊,难以负荷。不可思议的是,这场专注力危机的解方其实一直都摆在我们眼前。
备受肯定的神经学家阿米希‧查博士毕生投入专注力科学的研究,致力从各个层面瞭解专注力,包括在实验室研究脑造影,还有实地测试军人、运动员、学生和消防员的专注力表现。她的目标是藉由科学研究找出掌控专注力的方法,帮助我们更能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。在这本书中,她专业地引导读者认识有趣的实验、破解常见的迷思,并对如何真正「活在当下、守住目标」提出崭新的个人洞见。此外,书中还列出简单好上手又有弹性的练习,一天只要短短十二分钟就能帮助你去除心智杂乱,强化专注力,让脑雾退散,对生命的体验也会因此更加丰富深刻。
【作者简介】阿米希‧查博士(Amishi P. Jha, PhD)
迈阿密大学心理学教授。二○一○年与人合创正念研究与实践工作坊,目前担任工作坊主任。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取得博士学位,之后到杜克大学接受博士后训练。曾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、世界经济论坛和美国国防部发表研究。《纽约时报》、全国公共广播电台、《时代》杂志、《富士比》杂志等媒体都做过她的专访。她在TED上的演讲〈如何驯服你不时在神游的大脑〉已累积五百多万点阅。
【译者简介】谢佩妏
清大外文所毕,专职译者。
发表意见
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、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。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,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,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:
违反上述规定者,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,或者直接封锁帐号!请使用者在发言前,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,谢谢配合。